首先德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中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书即可申请大学。但是,要想申请到理想的大学,毕业证书上的成绩是关键因素。毕业证书上载明的成绩由两个部分构成:各州统一的毕业考试(Abiturprüfung)和平时的学习成绩(最后两年)。两者经过不同权重的相加,获得1-4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1.0分为满分),5分就只能肄业,与大学无缘了。而且德国的大学排名也不像中国一样进行综合排名,而是院系排名,比如海德堡大学的医学,曼海姆大学的经济学,亚琛工大的机械等,都是该学校的名系,想要申请必须有漂亮的成绩单,而其他科系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Abitur(德国高考)中平时的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而是综合高中阶段最后两年内(四个学期)不同学科的成绩和最后的毕业考试成绩加权计算累计后得出来的一个复合成绩。这个成绩的评定,既涵盖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8门以上的学习科目,又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同时,也能较为全面的反应学生自己的兴趣所在。
而高考成绩的另一部分——毕业时候的Abitur考试则不像我国有文理之分,是全面覆盖语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艺和体育。具体来说,学生可从众多科目中选择四五门作为参加Abitur的考试科目,一般的选择范围包括德语、数学、政治、历史、物理、生物、化学、外语、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其中德语和数学为必选选项,其他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选择。
另外,Abitur考试形式除了上面的笔试,还有口试。Abitur并不像中国高考那样集中在两天或三天进行,它的考试形式根据各州要求,通常是3+1或4+1,也就是3或4门笔试加1门口试。通常是3或4个主修加1个辅修科目需要考试,其中3或4科主修笔试一般在两星期内完成,1科辅修在三星期后进行口试。这样一来,Abitur考试从开始到全部结束,一般需要一个多月时间。
Abitur的考试内容和中国高考的侧重点不同。中国高考主要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复述能力,但是高考中可能不太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无从考察,比如是否能清楚地阐释某个问题,或者是否能在听众面前作一个完整的报告。相比之下,Abitur考试中几乎没有标准化试题,也就是没有选择题。Abitur中的德语考试,就像中国的语文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写作水平。例如,汉堡市2008年德语考试要求考生从下列3个题目中选择1个作答:
1.论现代德语。此题可以写德语的多样性、德语风格的发展、德语在欧洲国家的位置,甚至对德语的发展提出批评。
2.论海因里希·克莱斯特。此题可以选择论述作者六部作品中的其中一部,如《母爱》、《智利地震》等。
3.论知识和责任。此题可以选择五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包括歌德、易卜生、施密特等人。
这些题目重点考察学生的论述能力和对某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考察考生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深度思考,题目没有统一答案,也就没有对错之分。
再以英语考试为例,Abitur中的英语考试包括听力、短文分析、语言能力测试以及翻译,全部都是主观的问答题。在巴伐利亚州(拜仁州)2011年的Abitur英语考试中,短文分析的材料选自2006年12月的英国《卫报》,内容是关于英国移民政策的,除了要求考生回答两处跟文章有关的问题外,还要求写一篇2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语言能力测试则是理解两篇德语文章,然后以外交官或新闻评论员的身份用英语回答相关问题或用英语评论;翻译题目要求将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译成德语。
另外,德国Abitur所有考试均允许携带字典,数学考试还允许带计算机和数学公式表。所以Abitur考试考的是学生解题的思维,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德国高考更侧重于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平时的表现。虽然德国高中生不用十年的时间对应一次“高考”,但大量的平时成绩被计入Abitur的最终成绩中,让每个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不敢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