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盐杂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工之王戴笠坠机案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6:33: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6年3月17日下午,雷雨过后的岱山村上空依然阴云密布,由远而近的飞机引擎声引起了村民的眺望。只见一架飞机向不远处的马鞍山撞去。一声巨响,火光腾起,飞机坠毁了。

这是哪里的飞机?为什么会坠毁?

村民们在惊慌中议论纷纷,但一无所知。直到两天后,才有接到村民报告匆忙赶来的军统人员来到现场。他们从遇难飞机的残骸、人员遗体以及遗物的辨识中,确认这架坠毁的飞机正是失踪的军统头子戴笠乘坐的专机。遇难者正是戴笠及随行者共十三人。

3月21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主导舆论的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戴笠乘坐飞机公干,“飞机撞到马鞍山坠毁而亡”的消息,一时中外关注,成为头条新闻。

果真如此吗?的确是意外吗?

很多人难以置信。一个被称为“中国希莱姆”的特务头子,也会这样死于非命吗?

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飞机遭遇恶劣天气说认为:戴笠的座机是遇上了雷雨而失控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难成立的。当时,戴笙乘坐的是美制DC—47型飞机,它是当时世界上制造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运输机,质量和性能都是一流的。二战中,是美军主要的运输机。即使在恶劣气候中,也能正常飞行而不受影响。同时,戴笠座机的飞行员也是在美国特训的,出现驾驶失误的可能性也极小。

那么,排除了飞机本身发生意外的可能,究竟会是什么原因呢?

蒋介石清理门户说认为:戴笠是被蒋介石暗中指使人制造飞机“自然坠毁”事件而消失的。这初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谁人不知,戴笠乃蒋介石豢养的最亲信、最得力的鹰犬。他二十多年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组织,搜集情报,对付政敌,对蒋介石的贡献远远大于任何一位要员,而且忠贞不渝,唯命是从,蒋介石再冷酷无情也不至于自断臂膀吧!

但无情的事实是,蒋介石在建立军统之前,已建立了中统。并让两大特务体系互不隶属,各自形成了圈子。蒋介石居二圈子之上控制,还不时挑起互相争斗,以便加强二者各自对“领袖”的依赖,并长期不断考验其忠诚。对军统和中统,蒋介石表面上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枪给枪,尽其所有任其发展。但实际上,他也不愿其坐大到威胁自己的独裁地位的地步。对此,戴笠在1942年军统成立十周年庆典邀蒋介石参观后就明显地感觉到了。当时,他为了献媚,向蒋介石全面展现了军统的实力,本意想邀功请赏,谁知弄巧成拙,反而招致蒋介石的猜忌。仅以多达数十万的军统人员而论,不仅个个身怀绝技,以一当十,勇猛异常,全为美式特殊装备,而且他们只唯戴老板之命是从,就连蒋介石也是难以直接指挥的。这就犯了自成圈子的大忌,如何能让生性多疑的“领袖”安心呢?

一旦有朝一日,他们拥戴戴老板做“领袖”,蒋介石纵有黄埔众多的“天子门生”保驾,也未必有胜算。即使戴笠有此心无此胆,那他知道的核心秘密也太多了,任何一件都足以引起震惊和恐慌,该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和消除呢?

蒋介石从那次参观后,就决定“削藩”,寻机破除戴笠苦心经营了多年的这个特务圈子。当时,正值抗战最艰难时期,大敌当前,不便立即动手,他只采取了两个预防措施:一是派亲信唐纵监视戴笠,使其一言一行尽在掌控之中;另一就是限制戴笠的官衔,不给他升职。以戴笠的势力和贡献,怎能长期屈就一个军统局局长之职?在将星如云的“国军”序列中,戴笠至死仍是一个区区的少将军衔,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吧?“领袖”在不断为别的“天子门生”封官晋爵的同时,为何偏偏忘了给也是浙江同乡、也属黄埔毕业的“天子门生”的戴笠升职授衔呢?

圈子的特性使然。本来,作为浙江同乡,作为“天子门生”的戴笠自然属于蒋介石的核心圈子,不可谓不受宠信,但如果他掌控的势力圈子对蒋介石这个大圈主构成了某种潜在的威胁,那无论什么都可以被视为异己而排除,无论谁都会让其自然或意外地消失。

纵使戴笠也不例外。

“如果不死在共产党手里,早晚会死在委员长手里。”戴笠在抗战胜利后发出这样由衷的哀叹,正是他自以为必死的恐惧心理的真实表露。当时,社会舆论一致把反对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焦点集中到取缔特务组织上,戴笠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变得声名狼藉。蒋介石为应付舆论自保,更为“削藩”,公开承诺要让军统、中统成为历史。

戴笠怎么办?应该安排在何处?

蒋介石竟无明确表示。戴笠利用关系活动警政总长一职,但因蒋介石反对而未果。他又企图借助美国的支持,谋求海军司令一职,不想,这又给蒋介石形成了挟洋自重、要挟之嫌,更加深了不满和猜忌。

在习惯独裁专权的蒋介石看来,戴笠的势力已越来越大了。自己养虎遗患,若不及时“削藩”,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制造一个天衣无缝的“自然”发生的事件,让隐患彻底消除,是完全合乎蒋介石的品性和破除圈子的惯用手段的。

不过,从戴笠坠机而亡的事实来看,尚无有力的证据证明此乃蒋介石的“削藩”之举。可能,早已自感“早晚会死在委员长之手”的戴笠,在蒋介石尚未动手之时,就已经先死了。

揭秘:毛泽东为何反对搞掉戴笠墓

戴笠墓传奇之处,最大的地方倒不在于墓之本身,而是墓内一件特殊的随葬品——清朝皇帝乾隆下葬时的随葬宝物——一把“九龙宝剑”。因为这个惹出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至今真相难清,戴笠墓是怎么一回事情,是如何葬到南京的?又是如何被毁的?先从他的死,开始聊。

戴笠是因飞机失事而死亡的一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大特务头子。事发后,最早到达出事现场的,是戴笠副官贾金南,当天到达现场搜救。

贾金南虽然是戴笠的亲信,对戴笠人体貌特征很熟悉,但所有尸体都被烧得焦黑,他分不出谁是谁。戴笠嘴内左臼齿下面镶有六颗金牙,凭这点记号,贾金南才初确定了戴笠的尸体。又结合从夹得紧紧的左膀内残存破衣片,这才肯定下来。衣片系戴笠生前穿着物,但尸体的右手和小腿已找不到。当地是接连三天大暴雨,戴笠在“困雨沟”内暴尸三天。

其余的尸体仅是根据生前身材高矮肥瘦等特征,大致分了一下。

贾金南找出戴笠尸体后,其他军统的人便纷纷下山了,乘了自备汽车赶回南京。贾金南抱着戴笠的半截尸体,被拒绝搭乘,最后他只得抱着戴笠的尸体,坐大卡车,一路颠回了南京。

运回南京三天后,装殓。俗话说,特务是戴假面具的人,想不到戴笠死后真的戴了假面具,这也许就是民间所谓的天意吧。

因戴笠的面部已完全烧毁,由殡仪馆的技师按照生前的照片,代制了一副假面具套上,装入一具楠木棺材中。其余的人只用一块白布,画上眼鼻,蒙在脸上装殓。

戴笠墓由当年实力雄厚的上海陆根记营造厂承建,陆根记给近代中国留下了许多著名景观建筑,上海的娱乐场百乐门;南京的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都是陆根记承建的。

为何陆根记被选为戴笠墓的承建商,这与其老板陆根泉就有关系了。

陆根泉是一位传奇式建筑商,早年是裁缝铺学徒,后来又改学瓦匠。而能发迹,据说是因为遇到了一位华姓女贵人,由他介绍又结交上了一帮上海滩的权势人物及南京政要,特别是傍上了上海滩头面人物杜月笙。

其中,最起作用的一位是后来当了汉奸的诸民谊。在诸民谊的帮助下,陆根泉与蒋介石身边的红人戴笠成为了朋友。

此后,戴笠在苏州、青岛、重庆等地的多幢别墅,都是由陆根记承建。再后来,陆根记和陆根泉,都被戴笠拉进了国民党特务系统,陆根泉也成了特务。

戴笠死后,营造墓穴自然非陆根记莫属了,这也是陆根泉最后一次孝敬戴笠。

戴笠墓所用石料与中山陵一样,都是从苏州运来的优质花岗石,沈醉当时负责监造。整个墓地大约在1500平方米,墓呈长方形,四周镶嵌花岗石,墓前竖立一块花岗石墓碑,上书“戴雨农将军之墓”,系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手迹。

戴笠墓十分豪华、气派,碑前设供奉石桌,两侧置石凳,墓道是水泥建造,左右环绕。成为当年总理陵园一景,很可惜,现已不存。1953年2月,毛泽东来南京谒中山陵时,特地询问戴笠墓一事。当听说“已被废除了”,毛泽东惜称,“不要把他搞掉,留作当反面教员嘛!”

沈醉时为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戴笠的亲信,他从始自终参与了戴笠丧事的全过程。从去飞机失事现场寻找残骸,到后期安葬,沈醉都是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回忆录还是有一定可靠性的。

据沈醉著《我所知道的戴笠》,上午九时左右,戴笠的222号飞机由天津起飞。到上海时天气很糟糕,正降大暴雨,上海机场不同意降落,便转飞南京。当时南京也正下着大雨,机场勉强同意降落。

由于云层很低,又是雷雨,飞机与地面联络很困难。在穿云下降时,飞机其实已越过机场,飞到在南京东边300里外的江阴去了。飞行员还一再与地面联络,但到十二点半以后,联络突然停止,地面再也呼叫不到“222”了。沈醉这里的回忆有误,当时飞机没有飞到300里的江阴,其时,戴笠的专机撞在南京江宁板桥镇南的一座山上。

后据附近一些现场目击居民说,在大雨中,飞机飞得很低,先撞在一棵大树土,才冲到不到200米高的山上。在一声巨响之后,接着便是一片大火,因带的汽油很多,在雨中一直燃烧两小时左右才熄灭。

机上共有10人,无一生存,个个烧得焦黑,身首肢体均残缺不全。机身也被烧毁,只留下尾部还可看出它的编号来。

过去有“大将忌地名”的说法,戴笠之死当时也传是“回家因果”命理注定。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戴笠飞机撞的山叫“岱山”,山腰上有一条水沟叫“困雨沟”,山脚下有一座不大的“戴家庙”,你说巧不巧?

但好多都说这是戴笠杀人太多,遭报应了。

因为大雨连续冲刷,尸体全都冲到那条“困雨沟”内。军统本来打算准备在戴山山腰建立一座石塔作为纪念,后因花钱太多,局务会议上没有通过,而在原址立了“戴雨农将军殉难处”石碑,山下的戴家庙也修饰了一番,让他的死魂灵在“家”里安居。

戴笠死后并未立即下葬,其棺材一直放在南京中山路办事处。三个月后移到总理陵园(今中山陵)内的灵谷寺,暂厝前面的志公殿内。同机死去的另外9人,葬于南京东郊仙鹤镇军统公墓。

志公殿灵堂布置很讲究,殿的西间立有木制精雕细刻的“戴雨农将军之灵位”亡灵牌,蓝底金字,边饰云纹,灵牌高约1米,底座0.3米,左右飞出八字形,顶端凸出荷花边,制作精致,供奉在长条式的香案上。这块亡灵牌,在平毁戴笠墓时,一并被毁。

灵堂内还挂有当时许多部门和高官、社会名流的挽联。有一副挽联当时传了是共产党的地下党,或是有政治倾向性的人物所送: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诽谤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据沈醉回忆,此联是章士钊送的。

章士钊是毛泽东东的座上宾、“文革”年代大陆外交界红人章含之的养父。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后,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社会职务。

章士钊在1949年后接受的一项最重要任务,是1973年7月作为国共两党特使去香港与台湾要员会见,但却意外病故,不然两岸边可能已和平统一。

据章士钊生前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透露,沈醉说的只对了一半,此联确实出自章士钊,但却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张群再三叫他写的。

1947年春,依风水先生卜选“吉日”,将戴笠下葬。

下葬时,蒋介石没有亲自到场,而是派陈布雷前去,代表他致祭。当时在南京的许多高级文武官员都参加了葬礼,葬礼很隆重。

下葬的前一天,毛人凤将沈醉找到一边,商量一个问题:如何把戴笠墓穴筑得牢固一些,使得别人无法打开棺材。

戴笠生前作恶太多,他杀害的共产党人、无辜群众无数,不免日后有人找他算帐,那样麻烦就大了。毛人凤的担心是很现实的,沈醉当时认为毛人凤这决定“有预见性”:“虽未说出戴笠生前作恶太多,怕死后被人鞭尸,但我是了解他的用意,照他所指示的那样做了。”

沈醉与陆根记营造厂老板陆根泉研究了一下,决定,在棺材放入墓穴后,用水泥炭渣搅拌,灌在墓穴内,使棺材与整个墓穴凝结成为一块整体,几尺厚的水泥把棺铸在了穴内。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夕,一想想把戴笠墓炸毁,这是为何?原来,毛人凤想将戴笠的尸体掘出火化,骨灰带往台湾,以免将来落入共产党手中遭辱尸。但墓穴筑得太坚固了,要打开棺材,最成功的办法是用炸药将水泥炸开。但这样一来,可能就把棺材也一并炸碎了,将尸骨不存。

研究再三,最后只好决定原地不动,命运在天。临走前,毛人风带着几个军骨干分子,在戴笠墓前深深鞠了一躬,挥泪告别。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官盐杂货

GMT+8, 2025-5-8 12:57 , Processed in 0.032189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