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盐杂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频频对华裔专家发难 啥意思?你懂得!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6:36: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不知从何时起,华裔教授或中国教授频频被美国司法部门贴上“间谍”的标签,似乎一下子成了美国的“高危群体”。


最近几天,美国司法部以向中国输送美国企业敏感技术的相似理由,先是以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将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内的6名中国学者送上被告席,而后又以“欺诈罪”等控告华裔物理学家郗小星。不知从何时起,华裔教授或中国教授频频被美国司法部门贴上“间谍”的标签,似乎一下子成了美国的 “高危群体”,而美国司法部门对他们“涉案”情节的描述几乎都出自同一脚本。


知名物理学家真的有罪吗?


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世界知名超导专家郗小星遭逮捕,21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东区联邦法院出庭,受到“欺诈罪”“协助和教唆犯罪”等多项罪名指控,稍后以 10万美元保释。美司法部指控他向中国提供美国企业的超导技术“秘密”,以换取“名利双收的职位”。美联社说,一旦所涉罪名成立,郗小星面临至多80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


郗小星长期从事氧化物和硼化物薄膜的材料物理研究,是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旅美多年后,他加入美国国籍。美司法部起诉书显示,2002年至2003年前后,郗小星利用学术休假,与一家美国企业合作时,得以接触到一种给二硼化镁超导薄膜制备领域带来革命性发展的设备;2004年,他利用美国国防部提供的研究资助,寻求向那家美国企业购买一台这种设备,对方起初没有同意,但在2006年1月前后同意郗小星使用,为期12个月,郗小星则签署协议书,承诺仅用于测试目的,不会向第三方复制、出售、转让或以其他方式散布这台设备,也不会对这台设备施以“逆向工程”。检察官称,但郗小星随后违规通过在中国的博士后学生用电子邮件向中国输送了这一技术。起诉书没有提及这家美国企业的名字,也没有透露这种设备到底叫什么。


据记者了解,2002年9月,郗小星和同事在《自然材料》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制成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暂不清楚起诉书所说设备是否就是用于制造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


此外,美方检察官援引他们截获的电子邮件指称,郗小星还提出帮助中方实体建造一座世界水平的超导薄膜实验室。起诉书称,作为交换,郗小星反复寻求在中国获得一些“名利双收的职位”。


相关资料显示,郗小星1987年在北大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加入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后获任终身教授,2007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09年进入天普大学科技学院物理系任教。天普大学发言人说,鉴于郗小星需要集中精力应对诉讼,校方已经任命一名物理系代理主任,但郗小星作为天普大学教师的身份没有变化。


华裔&中国教授惹了谁?


记者发现,与美司法部前两天公开的张浩案相似,郗小星案也是早早 “备案起诉”——美国司法部今年5月14日备份对郗小星的起诉书,但5月21日才公开。调查人员还同样援引私人邮件获得“证据”,把原本是郗教授与那家美国企业的民事纠纷同样变成了美国政府起诉的刑事案件,而“泄密受益者”的矛头依然指向中国。


此外,与郗小星一样,新华社22日报道的陈霞芬案被告、华裔水文专家陈霞芬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中国学习水利,后移民美国并入籍。陈霞芬案在美国华界、亚裔圈引发强烈不满。这起美国司法部高调介入的所谓“间谍”案,最后被证实是司法部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


陈霞芬去年回国探亲返美不久后被捕。美国司法部当时称,陈霞芬从美国军方国家大坝统计系统数据库下载敏感文件,涉嫌窃取政府机密数据等8项罪名。司法部去年对陈霞芬提起多项罪名指控。但今年3月,距案件开庭仅几天,检方突然撤诉,没作任何解释。美国国会22名议员本月21日联名签署一封致司法部长林奇的公开信,要求司法部回答种族歧视心态是否在这一冤案中扮演某种角色,要求司法部解释,在对待联邦政府华裔乃至亚裔雇员时是否受到种族或祖籍国因素影响。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无论是郗小星、陈霞芬,还是张浩,美国司法部在对他们所涉案情中均提及其电子邮件的内容,但却没有说明美国司法调查人员如何获得他们的私人邮件。那么这些邮件是怎么来的?不用斯诺登告诉你,你懂的!


那些所谓的“中国间谍”们


2015 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以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将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内的6名中国学者送上被告席。他们被指与其合谋者在美国和中国申请了专利。检方称这些专利是建立在被盗技术的基础上,并且被用于为诺思(天津)微系统公司谋利,后者是他们三人与天津大学成立的合资企业。


2015年5月21日,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郗小星、中国“长江学者”郗小星在宾夕法尼亚州被捕,涉嫌罪名包括非法输送美国敏感的国防科技给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


2015 年5月21日,美国国会22名议员联名致信司法部长林奇,要求司法部回答种族歧视心态是否在陈霞芬冤案中扮演某种角色。陈霞芬,出生中国,后入籍美国,水文专家。成为司法部被告前,陈霞芬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供职,曾因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美国政府嘉奖。美国司法部去年对陈霞芬提起多项罪名指控,称陈霞芬从美国军方的国家大坝统计系统数据库下载敏感文件,涉嫌窃取政府机密数据等8项罪名。检方还认为,她返回美国后,没有如实说明与中国水利部官员会面的细节,因此涉嫌虚假声明罪。但今年3月,距案件开庭仅几天时间,检方突然撤诉,且没有作任何解释。


1999年3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突然在头版刊出:在美国原子弹实验中心——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文和,以涉嫌向外国泄露美国原子弹机密而被开除。报道称他早在1996年就开始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并煞有介事地说核弹头资料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李文和偷偷带到了中国。最终李文和洗清指控,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广播公司这5家新闻机构支付了75万美金的赔偿。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5-5-26 17:05:59 |只看该作者

为何美国屡发华裔“经济间谍”案?
 
5月21日,身为美国公民的美国天普大学物理主任、世界著名的超导物理专家郗小星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州被逮捕,当日过堂时他被指控电信欺诈的4项罪名,在缴纳10万美元保释金后被释放。这是后继天津大学教授张浩被逮捕后的2天内,又一名华裔科学家被美国政府指控,这让原本认为张浩案或许是个案的华裔社区民众不得不重新思考。

5月19日,美联社在报道张浩案时称,联邦官员说,外国政府盗窃美国技术,是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他们特别关注中国。19日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杰夫·拉特克说,美国政府对“经济间谍活动”非常重视。他告诉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此案显示了美国致力于保护美国公司的商业机密和公司的业务信息不被盗窃。这是美国的重要议题。

就在张浩案和郗小星案之前,去年被控从事间谍活动被逮捕的美国联邦政府水文专家陈霞芬一案关注的焦点。2014年10月1,刚从中国回来的陈霞芬在办公室被FBI逮捕,被控涉嫌窃取政府机密数据等8项罪名;今年3月,美国司法部在未作任何解释的情况突然撤撤销对陈霞芬的指控。陈霞芬一案引起亚裔国会议员的质疑,华裔国会议员刘云平和赵美心等22名国会议员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在联名的公开信上要求司法部长林奇对陈霞芬一案作出解释,其中包括否涉及种族歧视、对待少数裔政府雇员时是否把他们的种族背景、祖籍国因素作为考虑对象并影响司法判断。纽约时报日前也刊载长篇报道,披露陈霞芬一案的细节。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过去几年中,政府官员称中国黑客和被收买的内部人士正在盗取美国的商业秘密及其他机密信息,并对此加强警告。2013年奥巴马总统宣布实行新的反击策略,主要举措就是加大调查及起诉力度,数据显示,司法部根据1996年11月美国通过的《经济间谍法》提出的诉讼数量比一年前增加了30%。在2014年的前九个月又增加了33%。公开文件显示,尤其是在2013年以来提出的经济间谍起诉中,有超过一半的案件都与中国有关。华人因获取资料或把资料带回大陆等原因,被美国联邦机构以泄密罪起诉或是逮捕的案例增多,与美国强化实施反经济间谍有关,这也是美国反间谍的另一主要领域。反经济间谍法案的制定和实施显示,美国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是放在同等位置的。

在案件还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华人至少应该要注意知识产权问题、信息保密问题和代理美国产品时的权限问题。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极其严格,非常完善,稍有不慎会无意触法。对于入职后签署的保密协议,也有仔细阅读、铭记在心,不可造次。在代理美国产品时,也要遵守协议,特别是要弄清产品的销售是否违反美国的国防保密法及销售范围。另外一个问题是,往来的邮件也注意用词了。指控郗小星4项电讯欺诈罪的事实基础是2010年5月到10月的4封电子邮件。

但是如果把2个案件放在目前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下,就并非仅是个案那么简单。比如,与张浩等人案件不同的是,郗小星被指控的是电讯欺诈罪而并非是间谍罪。这一差别引起中国媒
体和美国媒体的注意。根据检方的指控书,郗小星利用美国国防部科研资金购买了美国“某公司”的“某设备”,试图将技术输送到中国。郗小星与“美国公司”的协议规定,不得将这一“设备”复制、出售、转交或转移、复制给任何第三方。指控郗小星4项电讯欺诈罪的事实基础是2010年5月到10月的4封电子邮件,但指控书中没有包括那个“美国公司"的名称,美国联邦检察官费城办公室的发言人Michele Mucellin也称不能透露“设备”的名称。媒体的质疑是,如果涉及商业机密或军事机密,为何不以窃密或间谍罪起诉?如果未涉及机密,为何不公布涉事美国公司名字或设备?

有学者指出,日本首相安倍访问美国后,中美关系出现紧张,特别是在南海,出现了擦枪走火的危险。2位华人教授涉案,除了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恐慌而草木皆兵的原因外,难免与中美之间的政治角力有关。2005至2007年间,FBI以涉嫌窃取美国技术为名,逮捕近30名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但最终没有任何人与所谓“中国间谍”有关。即使在2006年到2007年间曾轰动一时的南加州华裔工程师麦大志夫妇被FBI带走而引发主流媒体炒作的“中国间谍案”,法庭最终裁定麦大志“未经登记成为外国代理人”以及“撒谎”等罪名成立,但没能就所谓“间谍”指控提供任何证据。

2013年华人赵军被FBI指控企图窃取威斯康星州医学院癌症研究化合物给浙江大学,法庭的最后裁决是,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赵曾对威斯康星医学院有意欺骗或造成任何损失,甚至以赚钱为自己”。2013年3月,正要返回中国的曾在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的姜波被FBI在华盛顿杜勒斯机场逮捕,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带着装有美国航天局敏感信息的笔记本电脑到中国。在联邦检察官承认没有证据表明姜波拥有敏感、机密或保密材料后,他被释放,对他重罪指控也被清除。姜波的辩护律师说,他的客户成了“替罪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9月份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2个案件对美中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待于观察,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筹码,也或许这2个案子无疾而终,因为本来根据美国法律,被起诉不一定就是有罪。无论如何,此案应该给华人一个警醒,还是那句老话,要遵纪守法。习近平访美会对目前的美中关系带来变数,希望美中关系是向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官盐杂货

GMT+8, 2025-7-13 05:16 , Processed in 0.009985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