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深度新闻》(Insight on the News)发表文章指出,美国政府故意泄露消息抹黑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这篇由宪法专家、法律与政治专栏作家斐恩(BruceFein)撰写的文章指出,被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解雇的李文和案例最能说明联邦政府滥用起诉和调查权力。文章说,为了确定丢失的任何东西或任何人是否违法,进行调查是必要的。但是在最后得出有罪的结论之前,调查应当秘密进行,以保护被调查目标的声誉、职业和隐私不受侵犯。在执法的最初阶段,嫌疑在被证明有罪之前,应当是被看作无辜的。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载一篇长文,对李文和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加密超级电脑上下载核机密一事的动机进行分析指出,经过1年多的调查分析,联邦调查局对李文和下载核机密的动机依然莫衷一是,有的官员认为李文和所谓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指控纯属子虚乌有。这篇文章的发表使李文和案又起波澜。文章援引一方意见说,因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1993年经费减少,李文和所在的部门可能裁员,为今后的出路,李文和于是向12家海外研究机构发出求职信。为增加被聘用的可能性,李文和开始从实验室加密电脑中下载一些机密文件。这一过程持续到1994年。后来,李文和在没有被裁减掉的情况下停止了下载活动。有关方面提出,李文和的专业是机械工程,他在实验室主要负责为模拟核爆炸振幅效果编写计算机程序,并非武器设计专家,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为何从1997年起又开始重新下载有关美国最先进的核武器的机密文件呢?对此,一位政府官员认为,李文和收集核机密的动机不过是为了向其他人显示自己有核武专家的专长罢了,有关其从事间谍活动的指控没有根据。当然,仍有人认为李文和可能为第三方充当间谍。这种意见认为,李文和在国外讲学期间,曾经用自己的密码从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非加密电脑系统下载了两份文件,其中一份文件含核机密内容;更为严重的是,李文和给从海外进入洛斯阿拉莫斯电脑系统留下一个隐患,使其他人能够不受察觉的进入该系统。这种意见还认定李文和完全可能接触W-88弹头。尽管如此,联邦调查局却拿不出有关证据,对李文和此举的动机也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目前,李文和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被指控曾经销毁7张载有核机密材料的磁盘这一问题上。但是,联邦调查局至今仍无法证明李文和是否将磁盘交给了未获授权的第三方。尽管李文和案仍然是个谜团,美国政界某些势力却出于党派利益和某种政治偏见,伙同舆论对此大肆炒作。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华盛顿邮报》还报导,美国当局已扩大对研究设施、国防工厂和其他敏感地点的调查,希望查出可能把军事秘密泄漏给中国的间谍。它说,美国政府也改变了对中国盗窃核机密案的调查策略,以便同总统的国外情报咨询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一致。国外情报咨询委员会对于当局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台湾出生的核子科学家李文和身上表示不满,因为可能有其他人泄漏了美国重要的军事机密。美国当局把注意力放在多个可能泄漏核机密的渠道上,也反映了一些谍报专家的观点。一类间谍能够提供大量情报,但是他们需在一段长时间内,从许多来源搜集情报。联邦调查局研究中国反谍报工作的首席分析师穆尔告诉《华盛顿邮报》,中国大陆采用东凑西拼的方式获取情报,也就是说,中国把来自公开渠道的情报,进行有条理的筛选与过滤,再把这些情报同许多点点滴滴的机密情报结合起来,逐渐拼凑成美国的核机密情报。
1999年9月12日,《纽约时报》以巨大篇幅发表“中国大陆是凭真本事还是靠间谍来发展核武”的特稿。这篇由该报记者布洛德(William J.Broad)撰写的“长篇大论”,由首页转至A14页全页,再转至A15页半页,可谓该报近年来罕见的连占三个版面的巨作。此报为什么在有关核武间谍事件已逐渐冷却,不再具新闻价值之际,又连篇累牍重炒以往半年中已被炒得满城风雨的所谓李文和大案呢?认真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其意图:首先纠正该报对所谓李文和核武间谍案的偏颇报导;其次对中国大陆发展核武的能力给予适度的肯定;再次以较公正的态度处理李文和案;最后对错综复杂的所谓中国大陆盗取美国核武事件,再作全面深入报导,以弥补过去新闻处理上的偏差与失误。这篇奉时报执行总编之命所写的调查报导,从最早的原子弹大小尺寸,谈到中共目前的核弹自制能力,其重点包括:(1)由加州共和党保守派众议员考克斯炮制的所谓中国大陆窃取美国核武机密的国会报告,因太过主观和欠缺直接证据而遭到许多科学家的强烈抨击,并认为该报告过度强调中国大陆间谍所起的作用(考克斯委员会中的47名幕僚无一人具有核武设计经验);(2)《纽约时报》经过深度采访调查以及武器与情报机密资料透露,国会报告的确是在缺乏证据之下,凭空指责北京的核武突破乃是偷窃美国的核武科技秘密;(3)所谓“失窃的秘密”,其实都可在遍布全美的成千成百的武器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中找到;(4)美国科学家认为中国大陆有能力凭自己的本事发展核武,获致突破,不太需要刺探美国的核武情报;(5)美国科学家认为联邦政府的调查工作过早地将目标锁定在李文和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而使调查工作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事实上,不论《纽约时报》如何为自己纠偏、如何自我弥补错误,他们都不能推卸先置李文和的名誉和前途于死地的重大过失;亦无法洗刷该报一再误导读者,以偏颇手法处理敏感新闻的严重谬误。一言以蔽之,所谓李文和间谍事件,纯是《纽约时报》炒作的结果。在《纽约时报》的独家报导下,李文和变成了中国大陆的间谍,中共成为美国核武安全上的头号大敌,美国人民和媒体的反华情绪再度被挑起。《纽约时报》处理中国大陆刺探美国核武科技与李文和事件,无可宥恕地违反了新闻采访学上的基本规则。如谓李文和的大好前途乃被《纽约时报》所葬送,殆不为过。
将李文和陷于悲惨境地的是《纽约时报》两名调查记者杰夫·格斯(Jeff Gerth)和詹姆斯·瑞森(James Risen)。格斯数年前本专事调查克林顿总统与白水事件的关系,后全力对两家美国太空科技公司涉嫌以机密资料提供北京,从而使中国大陆得以改良核弹的事件进行追踪;同时还调查克林顿不顾联邦检察官反对,坚持将尖端科技售予中共的传闻。《纽约时报》因这一系列有关美国国家安全的深入报导,而获得普利兹最佳全国事务报导奖(团体奖)。普利兹奖颁授委员会特别在奖词中称道格斯。不久,格斯将调查矛头指向新墨西哥州大漠深处的原子弹发明地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以追查该巨型实验室是否已被中共间谍所渗透。格斯因能源部和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一些美国情报员和调查员的合作,得到所谓独家消息。但是,这些情报员和调查员对事件的误判,大大影响了格斯的报导,从而导致其走火入魔,再三误导读者。接着,格斯于1999年3月6日首次揭发1名华裔科学家涉嫌偷窃洛斯阿拉莫斯核武机密给北京,并称这位科学家的妻子亦涉嫌此事。不过,这篇报导并未提及科学家的名字。直到1999年4月28日,李文和的名字和照片首次出现在《纽约时报》上。从此,李文和事件愈闹愈大,轰动了美国和海峡两岸。弹劾克林顿不成而耿耿于怀的国会,暗喜李文和事件的爆发,乃在共和党右派众议员考克斯主导下召开调查听证会,并公布了长篇的《考克斯报告》。
世界闻名的哥仑比亚(CBS)《60分钟》电视节目亦由王牌记者麦克·华莱士访问李文和。李文和接受《60分钟》的访问,也许是整个事件的转捩点,如同多年前《60分钟》报导作家江南遇刺事件,而使该案急转直下一样。李文和在节目中断然否认他是为北京偷窃核武机密的中国大陆间谍,并称他是种族主义下的代罪羔羊。华莱士亦在节目中采访了美国核武专家,专家们认为李文和是无辜的。《60分钟》节目播出后,震撼力极大,不久即明显看出联邦调查部门和能源部退居守势和劣势,为站不住脚的调查工作而辩护。无独有偶的是,《纽约时报》前驻北京首席特派员邰培德(Patric k Tyler)对李文和事件的看法,与同事格斯完全不同。邰培德走访了几位顶尖核武专家,他们都对中共盗窃美国核武一事存疑,并认为国会报告充斥了教条主义。即将出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特派员的邰培德,在1999年8月1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星期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看法(该文是邰氏1999年8月中旬问世的新著《长城:六个总统与中国》的结论)。《60分钟》节目的播出和邰培德对格斯报导李文和事件的异议,以及一些著名核武科学家出面指责能源部调查手法不当的声音,迫使《纽约时报》编辑部高层必须检讨他们处理整个新闻的偏差与失误,重新发表一篇全面、深入和客观的详尽报导,以挽回他们的名誉。这就是《纽约时报》以巨大篇幅刊登布洛德特稿的来龙去脉。格斯被能源部和洛斯阿拉莫斯的情报员与调查员牵着鼻子走,不仅使低调、温和的李文和倒了大霉,亦使中国大陆遭池鱼之殃,更使号称“为历史留纪录”的《纽约时报》报格大受创伤。
1999年8月6日,美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美国行政部门调查中国大陆涉嫌窃取机密错误连连,并且缺乏联系。在发表的32页调查报告中,对是否有任何人泄露核武机密,并未预设立场,汤普森与资深的民主党委员兼康涅狄格州众议员李普曼(Lipman)共同发表的报告说:“这是一个调查错误连连,机构与人员之间联系不当的案件,我们相信政府各阶层都犯了对法律和政策的误解与错误。”这是他们召开将近13个小时的秘密听证会,传唤20多位能源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调查人员作证的调查结果。报告指出,尽管能源部与中央情报局分别搜集的证据都显示,安全遭到破坏的情形严重,至少还有6种其他核子武器的机密失窃,能源部却将失窃调查局限于W-88弹头。这是克林顿政府犯下的第一个错误。在此之前,有关美方调查人员指出,核武泄密可能是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华裔科学家李文和所为。但是,新的参院报告说,由于能源部保存的纪录不全,其他科学家也能接触这些机密,并有机会将它们外泄。